三同时是指什么(环境保护三同时是指什么)

前昨两天,

上海最高气温都已突破35℃,

昨天也成为今年的第8个高温日。

未来10天,申城气温都将在高位运行,医院急诊因高温引发不适的患者近期也有所增加。专家提醒,高温天谨防中暑,遭遇中暑情况,要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让病人降温、休息、补充水分。如果症状无法缓解,还要及时就医。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监护人也要密切关注,减少中暑风险。

严重可能致命!高温来袭,谁最容易中暑?如何预防?严重可能致命!高温来袭,谁最容易中暑?如何预防?

01

小心,室内也会中暑

一位五十多岁的道路维修工人,在高温下连续工作数个小时,随后出现了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被送往附近的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患者在凉爽的室内休息片刻,随后症状消失,慢慢恢复正常。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万健表示,我们所熟知的中暑,实际上也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危重症中暑”等不同程度,症状轻则头晕、恶心、胸闷、乏力、复视(将一个物品看成两个)等,重则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等,甚至可能造成死亡。这位道路维修工人的情况就属于“先兆中暑”。“先兆中暑”患者在进入凉爽的环境,如有空调的房间休息片刻之后,即会有所好转。然而,中暑如果发展到了“重症中暑”、“危重症中暑”程度,也是非常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其实,不仅仅是在户外,在室内也有可能会中暑。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长期在家卧床,某日突然昏迷不醒,被子女送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急诊值班医生先排除了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中风可能,而根据老人子女的描述,判断老人可能是中暑了。原来,该老人独居,长期卧床,也不喜通风,从不开空调电扇,所以即便在室内,也中暑了,幸亏子女当天前来探望才发现情况。老人在急诊医生的处理下也渐渐恢复了意识。

严重可能致命!高温来袭,谁最容易中暑?如何预防?

02

哪些情况容易中暑?

中暑在户外工作者和老年人中比较常见。老年人,身体对温度改变的感知和响应会变得迟缓,容易发生中暑。家中长辈有独居老人的,晚辈应该多看望、多联系,密切关注老人在炎炎夏季的健康状况和居住环境。

万健总结了一些预防中暑的方法:在工作中,用人单位应遵守《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规定,在“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预防户外劳动者的中暑情况。需要在高温的环境下工作时,同事间应互相留意彼此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同伴有中暑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

严重可能致命!高温来袭,谁最容易中暑?如何预防?

他还特别提醒,在进入高温场所前不宜饮酒,这是因为饮酒后人体血液循环会加快,身体产生热量更多,体温升高。在这种情况下进入高温环境,身体自身产生的热量无法向外传递,也有可能造成中暑。

03

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车里

如何预防中暑呢?

万健也给出了建议

首先,在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进行大量体力活动都应常饮水,而不要到口渴后再喝水。但不能饮冰水,也不要喝含酒精或大量糖的饮料,这些饮料会使体液丢失更明显。

同时,人体在大量出汗时,许多盐分和矿物质会随汗液排出体外,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因此必须及时补充。夏季要注意饮食尽量清淡,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多吃水果蔬菜,保证充足的睡眠。

万健特别提到,带孩子外出时,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哪怕只是一小会儿也不行。太阳照射下,即便在车窗留了缝隙,车内温度还是会快速升高。婴幼儿和儿童若被独自留在停放的车辆中无人看管时,导致严重中暑、甚至死亡的风险最大。

严重可能致命!高温来袭,谁最容易中暑?如何预防?

外滩街头绿地,一名大汗淋漓的园林工人举着大桶喝水解渴

04

中暑如何处置?

如果身边有人中暑,应该对患者如何应急处置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孙杰为大家总结了一段中暑应急处置的顺口溜:

闷热天气容易中暑,

室内室外均要防暑。

一旦发生迅速搬移,

通风平卧解开衣扣。

补充盐水少量多次,

湿巾冰袋物理降温。

昏迷按压人中合谷,

呼叫救援急送医院。

严重可能致命!高温来袭,谁最容易中暑?如何预防?

波阳路上,陪考的家长摇着扇子在烈日下等候孩子

孙杰表示,一旦怀疑有人中暑,首先需要迅速转移患者到阴凉通风处,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物;随后是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其面部和全身,尤其是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分布有大血管的部位,例如,可以加置冰袋;将患者放置在空调房间内,温度不宜太低;同时要补水,中暑初期或轻度中暑,给患者补充淡盐水或者含盐的清凉饮料,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需要少量多次补充;要及时促醒,若中暑时病人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此外要转送,对于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院诊治,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持续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作者:计丹洁左妍(新民晚报·金海岸工作室)

图片:杨建正

来源: 新民晚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