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事不痛不痒建议10条(对同事不痛不痒的建议)

导语:

相信不少的职场人士,总有一些工作需要跟同事配合才能处理,然而总有那么一些同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谅你如何周旋都无济于事,使得工作难以开展。

不知大家仔细观察了吗?这类同事有的工作能力也不差;有的人任务失败的原因确实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他本身积压了2、3件事导致时间不充裕,才出了岔子;有的人甚至刚升了职,心情却异常地低落。

总之,要么同事不信任他,要么他不信任别人,互相之间沟通不畅,作为同事想必很难受。

其实,这几种现象是由于受到了“心理摆效应”的影响。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时钟摆动

一、警惕“心理摆效应”,它是人生永远低谷的错归因。

心理学上的“心理摆效应”,指的是人的感情在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下,由于自身敏锐且相差极大的情感状态存在,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在特定环境下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即如果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

结合身边经历,我认为“心理摆效应”有以下3种具体情况:

1、“心理摆效应”,是个人成就狂喜与狂悲的“结合体”

职场上,职位突然得到提高,或是得到上司表扬嘉奖,那一刻的感受犹如春光满面,情感上十分激动,内心攀升到狂喜。然而,由于感情受到外界刺激过重,就像办公室挂着的大时钟一样,人的心情就像时针摆,刚摆到左边的狂喜极限点,下一秒直接回摆到右边的狂悲极限点。

例如,好友小许因为近阶段出色的表现,被公司评为“5月杰出员工”之一,奖励1000,绩效分加了2分。不得不提的是,这2分可以让他在参与主管职位竞聘时拔得头筹!整个人心花怒放,当天见到谁就亲切的微笑打招呼,连打扫的阿姨都快被他的笑容感染了。

隔日,听他说他整天都没有跟人说话,干事情也提不起劲,经过了解,其实就是心里头害怕没有办法胜任主管怎么办,甚至已经害怕到极致,患得患失间,同事有问题要请教,要与他交流他都听不见,也无法做出回应。

简单来说, 人的心情在极端时间内经历了极喜极悲的转化,被外界刺激源刺激久了,甚至会上升到对人和物“不喜不悲”的地步,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对领导责骂也不痛不痒。这样的同事是很难沟通与合作的。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左边快乐,右边悲伤,悲喜交加

2、“心理摆效应”,是想逃避压力反受牵制的体现

职场上,有些人害怕自己失望,也害怕别人失望,所以倾向于极力避开而让自己好受些,比如不敢与人正面沟通、正常人际交往,无法接受上司安排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等等。因为心里压抑,没有学会积极疏导,就会采取逃避压力的方式,却使自己最终被压力牵制,无法走出阴影

例如,邻居张哥的儿子在一家蛋糕店上班,多亏了小张的点子和搭配建议,店里接连推出了几种受欢迎的款式,业绩提升了40%。为此老板打算提升小张当副店长,张哥说自从那之后他儿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回到家也很恍惚,整个人蜷缩在房间里也不与人说话。

后来经过张哥耐心地开导,小张才坦露自从老板给他提了职,他开始担心营业额下降怎么办?担心同事离职了带不好新人怎么办?各种压力导致他害怕极了,他才会做出各种逃避的举动,包括频繁跟老板请假等。

就短期来看,人选择了逃避痛苦、压力或失望,确实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舒张,但长期而言这个人便失去了自信,以及他原本能得到的东西,最后被不良情绪牵制住,无法进一步成长、蜕变。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被压力压制

3、“心理摆效应”,是同事间沟通不畅的主推手

有些同事沟通起来毫不费力,有一说一,彼此间主动推进工作进展,属于愉快式工作;有的同事不按常规出牌,你说往东他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往西,以各种理由搪塞你,拿捏你。当然这只是旁观者的感受,具体的原因还得看同事本人。

例如,同事小李刚升主管不久,理应容光焕发,但有一次跟同事小刘闹起来了便有点闷闷不乐,小刘说小李不配合他修改表格数据,这个数据出错完全是小李的问题;

而小李觉得数据有纰漏错不在他,而是因为最近他身上积压了太多单子了,他之前就说过要拒绝此事,但是经理硬要分配任务给他,他只能抽个时间快速搞定,错在别人。

我们看到小李时间的确不充裕,然而小刘将问题原因定位于小李身上,小李认为小刘错怪了他,完全是因为自己事务繁忙,因此便互相埋怨,最后小李甚至不管不顾问题的后续处理了。

所以说,倘若同事间对问题的自我判断不同,甚至引发激烈冲突,就会造成沟通者某一方负面情绪摆动强度过大,为了避免被不好的事伤到自己,人会自我防御式的关闭感知,即感受不到别人的喜怒哀乐,他也感受不到人或物带来的压力,别人因此无法与他沟通。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沟通不畅

二、“心理摆效应”的形成,受到成长环境、"逆商活力"、认知偏差的影响

前文提到,倘若心情激荡到极限,从良好的一边激荡到另一边,就容易形成“心理摆效应”,关闭了感知,从此外界的压力与之无关。

这样的事实,对职场人而言是痛苦,同事无法与之交流,团队无法取得进步。在这种现象形成背后,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在我看来,这与成长环境、逆商活力和归因偏差有关:

1、成长环境:父母打小过于溺爱,与性格反差大

父母从小太过宠爱自己,时钟摆始终偏向左边(正面情绪)。以至于性格上稍显自大,做事情只想着自己顺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工作上有什么不顺心,就会先拖延一段时间;

同事因为此事来跟自己沟通,但从小养成的性格,使自己能轻易地找到合适借口推脱,实际上是内心恐惧,不希望做出未知的改变,因为一旦改变,便会将心中的时针摆摆向右边的极限点(负面情绪),产生极度悲伤的情绪。同事会因此十分头疼。

例如,同事阿江是个独生子,也是IT运维工程师,好几位同事都觉得他为人稍显自傲,做事情不顾全大局。比如18年底到杭州参加税务局的数据和应用合并,在将当前版本处理好之后,公司又出了新的升级补丁,他却放着不做。

经过与主管的谈话我才知晓其背后的理由,是因为他觉得目前应用很稳定,没必要再弄一个自己没测试过的、未知的版本来“恶心”自己。其实阿江是害怕如果来了新问题,他处理不来,而且怕挨骂,因此选择拖一拖时间。

所以,对此类现象不急于做出改变的人,通常来说不受同事欢迎,因为太过自我,职场上的发展会有所受限。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不受欢迎的员工

2、“逆商活力”差:一陷入困境,便浅尝辄止

逆商,指的是人面临挫折,摆脱、战胜困难的能力。

“逆商活力”差,就是说人面临困境的挑战,虽然很兴奋应战,但无论思想上、表达上或是行动上的能力都很差,无法生动地显示出其应有的对抗水平。一旦踏入险境,由于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手段战胜困难,开始自暴自弃,并自我怀疑

例如,朋友冬哥给部门下属安排了一个任务,让他们每个人写出一套服务在线升级方案,要求时间和人力成本少,备用方案速度要快,方案入选有一次提拔机会。由于这套服务使用的人数较多,挑战性颇大。

下属小刘当场表示他愿意接受挑战,但是他没有类似的处理经验,他不会变通,也不去请教前辈,想不到合适的方法处理问题,稍加努力却发现凭自己的经验处理不了,便自暴自弃,私底下跟东哥说他临时有事,要放弃此事。

所以,职场上人的心中一旦对某件事产生莫大的障碍,时针摆就从一开始的最左边,荡向右边的极限点,产生极强的畏难情绪,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决策。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是坚持还是放弃?

3、心理偏差大:归因不同,当事人与旁观者矛盾重重

心理学中的归因偏差,是指大多数人有意或无意地将个人行为或结果,进行了不准确归因的现象。

团队中,能力不错的的同事做事情出了岔子,往往旁观者会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比如任务自身难度高、客户难搞定等等;而能力差的同事做事也出了岔子,旁观者通常会将问题归于差同事个人身上,即内在因素,比如这个人马虎习惯了,能力就是弱等等,但当事人将其代入自身情景后,大部分会把本次失败的原因归于外部因素,比如最近太忙,没时间等。

例如,朋友小宇负责一个互联网办公项目,上周一晚上升级服务,隔天甲方电话被客户打爆了,说是无法访问网站。为此甲方领导在办公群中一直追问事情。小宇说是浏览器缓存忘记删了,删一下就好了,但甲方领导不依不饶。

其实小宇能力很强,一个人承担好几个人的角色;这次爆出问题,领导将问题归咎于他个人危机意识不强,项目有重大问题没有及时上报;而小宇认为这种问题在平常服务升级中都会遇到,他将问题归于偶然因素。后来,小宇架不住压力选择了离职。

所以,当事人与旁观者的不同归因是造成人与人产生矛盾的催化剂,导致这类人伤了自尊心甚至造成自卑心,不愿与人沟通、与自己和解。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矛盾重重的同事

三、3个方法,应对“心理摆效应”,与同事达成有效沟通

前面我们提到“心理摆效应”的形成,跟自身情感、错误归因有关,一旦出现,别的同事就难以和他沟通,对职业发展会有一定影响,为此,可以借助以下3种方法:

1、用“3W思维”自我觉察,增强成就动机

所谓的“3W思维法”,是指三个以“W”开头的英文单词who、what、when为主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一步步设问,找到动机,实现自我觉察的突破。

who,我是谁?现在正在发生什么?

这是自我觉察的起点。回想起未来蓝图和自己的初衷,工作中的挑战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机会。毕竟人无完人,接受现实,现在所获取的能量都是成长的养分。

what,自己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如果解决,我能得到什么?

看到积极解决问题的有利面,能帮我们找到动力。

when,什么时候开始做?

心智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寻找到足够动机之后,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从手头上的工作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问题处理习惯、沟通习惯、成长习惯,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3W思维法——自我察觉

这种方法可以推荐给有“心理摆效应”的同事,比如:

上文提到朋友冬哥下属小刘,本来已经自暴自弃,后来冬哥跟他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设问探究,

冬哥第一问:“你如何看待自己?你发生了什么事?”

小刘回答:“为了给家里分担一些压力,我需要更努力的表现,更快的成长,所以我接下了挑战,自以为机会来了,但是我发现经验不够,我不敢试错,怕承担不了。”

第二问:“你自己的问题根源是什么?打算怎么做?”

小刘说道:"我好像只会着急,没有想到好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比如大胆的跟同事求助。我觉得是时候学习沟通的技巧了,我表达能力不行,希望多得到一点训练。"

第三问:“什么时候开始计划?”

小刘回答:“我打算处理完手头的活就开始,先买几本沟通方面的畅销书,下一步再看看。”

职场新人其实并不是不想有效沟通,而是心态过于焦急,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剖析,借助“3W思维”设问,勇敢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找到重新出发的动机,加油!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找到动机,职场加油!

2、用“替代强化法”,学习正确归因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所谓“替代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职场上,一个员工如果看到其他同事积极的归因方式,进而收获成功的结果,就会增强产生类似的归因倾向;如果看到消极归因引起的不良后果,就会减少这种消极的倾向。

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a、公司成立一个小组,由平常工作上最正能量、能正确归因的同事担任组长,与组员积极地讲解工作生活中积极归因的相关专题,并互相探讨相关话题。 b、小组不定期举行榜样学习的休息日活动,来引导同事向前辈学习积极地归因事例。 c、寻找专门的心理学老师,在同事有困惑的时候加以引导。 d、让同事积极地写下错误归因的事例,小组成员给予恰当纠正和鼓励。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替代强化法

年初公司维护甲方数据出现了异常,当事人小傅误删了1天的数据,大家认为是小傅操作不够谨慎,小傅却认为错不在他,是其他同事给错了处理脚本。其实这不是小傅第一次出事了。

对此,技术经理成立了“榜样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将小傅也拉入组,并吩咐他写一份错误反思,目的不是真的指责他,另外经理还联系了他的心理学朋友,在小傅有困难的时候面对面指导;

经理不忙的时候会制作ppt专题,将亲身经历以积极和消极2种截然不同的归因事例标注在课件上, 供有需要的人学习。ppt课件也上传到了公司内网。在小组成员的努力下,小傅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积极地制定各种检查方案,到现在也没有再出现纰漏。

在职场上,通过榜样的归因方式学习,让员工学到前辈正确的归因方式,这种探索对公司发展也是有利的。

3、用“团队思维法”抽丝剥茧,还同事一个公道

“团队思维法”,是以同事、朋友几人为一个小团队,对身边发生的问题,全面探讨积极和消极的原因,直至最终定位到真正问题所在。

鹏哥是公司的销售,以往业绩不差,因为公司产品每年要让客户续签一次,缴一次费,最近鹏哥负责跟他的老客户见面,中途客户因为不喜今年价格上涨20%,跟鹏哥说不调回原价,就要换一个服务商。鹏哥态度算温和的,后来客户拉扯鹏哥,就是不让鹏哥走,一定要降价。

换而言之,就是想继续使用服务,又不想涨价。我了解到因为这次服务升级,人工成本加了不少,而且涨价是经整个管理层批准的,所以鹏哥不肯让步也是合理的。但是最终鹏哥跟客户吵了一架,让我们试着分析下:

同事不悲不喜,难沟通怎么办?3个方法,有效应对“心理摆效应”

“团队思维法”剖析问题

如果我们把问题归咎于:鹏哥不懂得把握客户心理,鹏哥工作没做到位,客户是上帝就应该全面满足上帝要求等,就会得出鹏哥不是一个好销售的结论,这样其实对他不公平。因为事实上,客户后来也主动致歉,称自己没了解到全国产品都涨价的事实,也希望与鹏哥化解。

所以,凡事不能单纯地看待,马克思哲学提到的“事物均有两面性,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观点,非常适用于“团队思维法”,借助它快速定位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不冤枉一个好同事!

说在最后

人生或喜或悲,喜悲交加,有顺必有逆,人生不可能永远低低谷,在顺势时也不要过于骄傲;有压力时积极归因,顺境时适当的消极归因;逆境时,我们还需要榜样的力量,使自己避免产生沟通障碍。

为了应对“心理摆效应”,请记住这3种方法:

1、用“3W思维”自我觉察,增强成就动机

2、用“替代强化法”,学习正确归因

3、用“团队思维法”抽丝剥茧,还同事一个公道

懂得了自我察觉和正确归因的方式,逆境有如兴奋剂一般,也能激发起人生求胜的斗志,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发掘潜能,不断地向希望的高点攀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