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是指稳定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和预期。
2018年7月,中央政府首次提出六稳,当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经济运行稳定,担忧稳定。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明确提出稳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预期,以六稳为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本要求。在六稳的努力下,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持了稳定健康的发展。
六保是:保障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基层运营。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不稳定。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广泛停滞,导致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降,经济负增长。二是经济主体陷入危机。在疫情的冲击下,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和家庭收入下降,陷入现金流危机。政府部门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导致债务积累和赤字增加。三是金融风险增加。疫情的不确定性严重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导致预期不稳定、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在疫情的影响下,企业和居民收入的下降甚至破产也会传递给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损失,进而威胁金融稳定。四是内外经济失衡。疫情冲击对进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一季度进出口呈负增长。疫情还会影响资本收支平衡,导致汇率波动。此外,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负利率、负油价和负回报,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风险。鉴此,中央政府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新的安排,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和六保的工作框架。
相关新闻
六稳和六保有什么关系?(学习时报)
栏目主持人: 徐黎
提问:李天彪 哈尔滨电气集团新闻中心规划室主任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政策。今年4月,中央政府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六稳和六保有什么关系?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解读:陈启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
从六稳到六保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不稳定。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广泛停滞,导致投资、消费、进出口快速下降,经济负增长。二是经济主体陷入危机。在疫情的冲击下,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和家庭收入下降,陷入现金流危机。政府部门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导致债务积累和赤字增加。三是金融风险增加。疫情的不确定性严重干扰了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导致预期不稳定、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在疫情的影响下,企业和居民收入的下降甚至破产也会传递给金融机构,导致金融机构资产损失,进而威胁金融稳定。四是内外经济失衡。疫情冲击对进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一季度进出口呈负增长。疫情还会影响资本收支平衡,导致汇率波动。此外,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负增长、负利率、负油价和负回报,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外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风险。鉴此,中央政府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及时作出了新的安排,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务,形成了六稳和六保的工作框架。
六稳和六保工作框架的内在逻辑
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六稳和六保。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是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正确战略和方法。六稳和六保是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具体体现,是不同情况下的科学安排。六稳和六保的方向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稳中有进,但重点不同。
六稳坚持结果导向,以增长变量为基础,实现稳中求进。稳定经济需要从决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变量入手,稳定每一个变量。从支出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主要受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影响,从而稳定消费、投资和外贸。收入决定消费。目前,中国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就业。因此,稳定消费需要稳定就业。外资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近一半。金融和预期在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古典经济学将经济机械地分为实物和货币,认为货币就像实物经济的面纱。然而,后来的经济实践和金融危机证明了金融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经济学家开始将金融活动纳入经济增长模式。预期是影响微观主体经济行为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因此,稳定经济将致力于稳定金融和预期。
六保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经济主体实现稳中求进。经济体系是一个有多个部门的系统,经济学通常将这些部门分为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部门。不同部门通过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相互联系,形成经济循环,在此过程中产生经济产出。疫情冲击下,经济大循环按下暂停键,冻结各部门的生产、分配、交流、消费活动,经济产出严重缩水,家庭、企业、政府部门经济主体收入大幅下降,陷入流动性危机。从长远来看,大量主体难以维持,不得不退出经济循环。这样,即使疫情过去了,经济周期也很难恢复,因为经济主体已经消亡。因此,在疫情的冲击下,各种主体必须保留,在家庭部门,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必须得到保障。在企业部门,要保护市场主体。在政府部门,要保证基层运作。在国外,有必要保护产业链供应链。粮食和能源安全是经济循环的基本条件,必须保证。
六稳和六保并非孤立,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六稳是大局,六保是前提。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全面落实六保,才能实现六稳,稳中求进。通过保障居民就业,通过保障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稳定投资,通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外商投资和外贸。
六稳是工作,六保是任务,六稳要求做好,六保要求全面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六保是底线,六稳是高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六保和六稳形成了一个区间,是十八大以来区间调控思维的体现。在当前的经济工作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六保
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首要任务
六稳加六保有十二个方面,每一个都要做好,但不能抓眉胡子,不能平均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重点推进面对面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始终倡导和坚持的方法。所以,在六稳和六保中抓重点,要从当务之急入手。
保障居民就业是当务之急。就业决定收入,收入决定消费,消费是经济增长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消费还能带动投资、进出口,对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产生系统影响。如果就业得不到保障,一切都可能失去,甚至社会稳定的底线也可能失去。为保障居民就业,要对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服务业、外贸等行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中央财政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加强稳定就业转移支付,加快中央社会保障基金调整进度,发挥社会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稳定就业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地方政府改善就业服务,提供就业援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企业是就业的主体,企业和市场主体是保障居民就业的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这次疫情影响最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救助要突出。目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金流量表危机。要增加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弥补经营现金流的断裂,坚决阻止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蔓延。完善现行增贷续贷、减税减费、补贴政策,建立帮企稳岗专项贷款机制,鼓励地方政府设立帮企稳岗专项基金,入围企业以不裁员为前提。加快改革,打破市场准入障碍,打破制度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激活市场主体潜力。
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并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一部分。因此,要保证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为了在短期内增加对产业链的支持,可以建立产业链稳定基金,防止关键产业链断裂的风险。中长期应适应全球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加快产业链价值链重建,建立本地微循环、国内循环、区域小循环、全球大循环,形成相互联系、层层嵌套的产业循环体系。
这样,在六稳和六保中,就有了保护产业链供应链——保护市场主体——保护居民就业的主线。通过这条主线,可以带动消费、投资、进出口,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