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2021年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数字金融不仅利用互联网实现金融业务流程搬迁,还利用智能化、数字化实现万物互联,实现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
目前数字金融服务的目标需求包括用户体验、提高效率、确保安全、降低成本、实现包容性、智能化和泛在化。基于这些需求,我们需要一些基础学科和创新技术作为支持,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支持许多创新应用的区块链,尤其是区块链。
区块链的价值和优势主要包括提高协同效率、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帮助渗透监管、构建可信系统六个方面。区块链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区块链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从专利到实力,从场景到生态建设。目前,区块链实施成果不断增加,政策支持重叠,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关键技术突破,人才队伍逐步建立。
数字货币研究所探索数字人民币区块链应用
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行业应用来看,主要包括内生改善和外部授权。在内生改善方面,有供应链金融、农业金融、贸易金融、包容性金融等应用;在外部授权方面,金融机构还为智能城市、农业、农村、农民、民生等领域提供了更好的区块链应用服务。例如,医保区块链平台、区块链债券发行平台、存证平台、区块链精准扶贫平台等应用案例。
狄刚表示,数字货币研究所还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区块链的应用,建立了基于区块链的统一分布式分类账,提高对账效率;在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的支持下,开展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探索分布式分类账的使用;同时,建立了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重大项目。
在标准化领域,数字货币研究所积极加强区块链标准体系建设,领导国内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工作组和标准化项目,包括成立法定数字货币标准工作组和领导单位,也担任国家区块链分布式会计技术标准委员会副主也在金标准委员会的指导下促进区块链标准的制定。
区块链挑战数字金融应用
区块链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明确概念。一方面,区块链是各种技术融合的综合创新,涉及密码学、共识机制等精细组合应用,实现了不信任主体的高级信任。第二,区块链不等于比特币,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货币和链有本质的区别。第三,区块链是非信任主体之间自证清白的工具,强信任主体内部区块链不能发挥太大作用。第四,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对区块链有不同的理解,应该从同一个维度进行讨论。
其次,要取其精华,避其短板。区块链不是万能的,而是牺牲存储、计算、建立信任,在很多方面都有缺点。其优势场景是解决信任问题,但不适合并发性高、隐私性能要求高的场景。
第三,要充分认识,务实发展。技术分散并不等于管理分散,区块链分散,但我们经常理解分散,我们经常强调计算机分布,但分布也是一种可管理的分布,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也应该是可管理的分布式结构,所以我们想讨论几个原则。首先,区块链不是颠覆现有技术,而是讨论如何在各种场景中实际应用,积极发挥技术本身的改进作用,解决行业痛点。第二,我们不能为区块链做区块链。我们需要理性务实,综合各种成熟先进技术,取得最佳效果。这是数字人民币研发采用混合技术架构的起点。第三,技术是中性的,具有积极和副作用,所以为了追求极端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如追求性能,稳定性可能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它的优缺点,避免缺点,结合优势发挥最大的效果。第四,区块链的发展还在路上。不要高估现有的作用或未来的潜力。技术的初衷是解决问题,这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基本起点。
然后,要长期进化,系统思维。区块链仍在发展中,系统、长期、复杂,需要系统思维和动态思维。目前,我们面临着链上链下协调、业务连续性、工程实现、安全性、性能等诸多挑战。
最后,区分是非,匹配场景。区块链有其适用场景,不能用锤子找钉子。
此外,区块链在金融应用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
首先,在系统结构方面,性能和可扩展性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注意侧链、多链、硬件加速、链上下协调等解决方案。
第二,在隐私保护方面,目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等主流隐私保护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还需要从理论层面加强创新,从软硬结合等工程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第三,在信息安全方面,区块链面临着独立可控、开源许可证、量子计算等挑战。我们需要加强智能合同形式验证、合同安全等安全技术创新DID分布式身份等方向。
第四,在监督审计方面,区块链的许多节点都是匿名的、密集的、分散的,难以监督。我们可以通过隐私保护技术与监督探测技术的创新相结合,实现渗透监督。
第五,在整合方面,区块链与传统技术整合的兼容性不高,存在技术摩擦。要加强基于传统技术的区块链继承和改进研究,加强与新技术的整合和创新研究。
最后,在标准体系方面,区块链互联性差,核心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不够,需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区块链有助于数字金融的发展。
狄刚表示,未来区块链技术将有八个方面打破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局面:
1.在基础理论方面,技术的发展往往超过了基础理论的发展,涉及到系统结构、可信技术、共识算法、密码理论等基础理论创新。
2.在核心技术方面,突破核心技术,包括智能合约创新、区块链网络技术、芯片和硬件审计、威胁监控等核心技术。
3.在标准支持方面,制定核心技术标准,建立标准体系,参与国际标准,抢占技术话语权。
4.在专项示范方面,通过示范项目积极推进重大专项和示范应用,撬动和引领行业。
5.在产研协调方面,加强政、产、学、研、应用联合攻关,协调拓展场景,促进科研与技术应用的衔接与转化。
6.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技术和业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战略人才资源储备和人才梯队。
7.建立生态系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8.在政策保障方面,引入产业指导政策,提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