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亿美元比特币已永久丢失是怎么回事?

2009年1月,第一批比特币被开采出来,此后比特币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根据历史数据,开采完第一批100万枚比特币一共花费了200天时间。有报道称,剩余不足300万枚比特币还需120年,即将到2140年将被全部挖出。

据统计,截止2014年4月,大概有70个账户拥有1-10万枚比特币,这部分账户被视作巨鲸账户,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账户中的比特币被卖出或者丢失,目前拥有1-10万枚比特币的账户数量已经下降到了40个左右。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比特币大约只有1400万枚,其中超过1000万枚仍然掌握在大户手中,掌握在散户投资者手中的仅有400万枚。

另外,研究机构Diar也在去年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整个市场上比特币流通总量的55%被1%的钱包所控制。

据相关报道,即使当比特币的2100万枚全部挖出后,真正流通的比特币也不太可能超过75%,因为其中一部分比特币已经因为各种原因(丢失私钥等)变成“死币”,永远无法再被使用。根据不同计算方法,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丢失的币约占供应量的20%。

同时,有分析指出,未来能拥有一枚完整的比特币的用户将非常稀少,随着市场上真正流动的比特币数量逐渐减少,这种情况下,相同数量的比特币在未来被转移时对于市场的影响力会逐渐上升,这是因为比特币的稀缺性将不断增长,而比特币的抗通胀性使得昨日的一枚比特币与今日的一枚比特币存在完全不同的意义。

比特币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它的稀缺性。可能每个接触到比特币的人最先记住的就是那个神奇数字—2,100万。截至区块高度606,000,通过区块奖励生成的比特币共有18,075,000,约占总量的86%。这意味着在未来二十年,通过挖矿新产生的比特币将只有总量的14%,即不到300万。但就像纸币在储存和流通中会不小心损毁一样,比特币的UTXO虽然很难在生成后被消除,但私钥可以,存私钥的硬盘也可以。而在产量最大的初期,比特币价格很低,那个时期的矿工和交易者大多是出于一时的兴趣和实验性质,很可能不会将私钥认真保留很久。

那么累积到今天的1,800多万比特币,到底有多少能够进入流通渠道?又有多少成为了“死币”,被从2,100万的上限中永远去除?让我们从数据层面来一探谈到。如果我们将比特币中的可花费输出(UTXO)加总,得到的数量会略微小于根据区块奖励计算得到的发行总量。这有几个原因:

CoinMetrics在最近的研究中统计了受到上面这些几种情况影响的BTC总量[1],结论为,共有182.6754176BTC由于没有对应UTXO而无法流通。这部分“消失”的BTC只占“死币”的一小部分。相信所有在交易所外接触过数字货币的朋友都碰到过一个问题:我的私钥/助记词在哪儿?而很多BTC就因为私钥丢失而永远无法再被使用。也有一些比特币被有意或无意打入了私钥未知的地址或使用了错误的脚本,使这部分比特币永远陷入了虚空。但从数据层面来看,这两种情况可以视为一种,都属于沉默的地址。我们之前推出的“中本聪的比特币”就属于此类。还有很多生成时间很早的地址,在2014年前有过大额UTXO转入,而多年间一直有极小额转入,但从未转出,有很大概率其私钥已经丢失。比如Chain.info富豪榜上的这些地址。

上百亿美元比特币已永久丢失是怎么回事?

数据来源:Chain.info从区块高度606000的UTXO生成日期可以看到,72%的UTXO生成于2017年之后,而2014年后生成的有81%。结合比特币历史价格变化来看,比特币价格在2013年初突破100美元后始终维持在100美元左右,在2013年底首次突破1000美元,之后一直维持在200美元之上。

上百亿美元比特币已永久丢失是怎么回事?

数据来源:Chain.info

上百亿美元比特币已永久丢失是怎么回事?

数据来源:Chain.info所以我们根据2013、2014、2017三个时间点将UTXO的总量进行分类,计算在对应时间点之间生成的UTXO总额约为270万BTC、72万BTC和162万BTC。对于不同的生成时间,我们赋予了一个估计权重,衡量其私钥丢失的可能性,得到如下结果。

上百亿美元比特币已永久丢失是怎么回事?

数据来源:Chain.info通过如上估计与计算,我们得出,目前丢失的BTC约有361万枚,占发行量的20%。无独有偶,Chainalysis在2017年通过对不同流通渠道(长期持有者持有、频繁转账、策略投资者)的丢失率研究与估计,认为有287-379万BTC无法找回[2],与我们从链上数据得到的结论较为接近。

通过对UTXO生成时间的研究,我们认为,大约有361万枚BTC永久丢失成为“死币”,约占目前发行量的20%,按当前价格计算(7372美元),约合266亿美元。同时,这让比特币的总量缩减到了1739万枚,对比特币持有者来说,可能是件好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