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将打破支付宝、微信双寡头格局

原创 徐运红 头部观察


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将打破支付宝、微信双寡头格局


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可能将打破支付宝、微信双寡头格局


观察要点


1. 央行数字货币(DCEP)试点工作步伐加快,路透社分析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将削弱支付宝、微信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

近来,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工作步伐加快。4月12日,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透露,全国范围内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有序扩大至 “10+1”,包括深圳、苏州、上海以及北京冬奥会场。在4月18-21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谈到数字化人民币的试点情况时表示目前要继续做好试点工作,来增加扩大试点项目的范围;另外,要进一步打造数字化人民币的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包括技术生态系统,同时也要进一步去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后,要建设一套相应的法律和监管的框架来监管数字化人民币业务。

路透社分析认为中国的主权数字货币的发展远远领先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类似举措,似乎越来越有可能削弱蚂蚁集团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支付在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政府正加大力度打击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行为,这是对行业巨头影响力的更广泛控制的一部分。去年11月,监管机构否决了蚂蚁金服创纪录的370亿美元IPO,并在早些时候对这家金融科技集团进行了全面重组。最近,阿里巴巴集团受到了182亿人民币的反垄断罚款。


2. 数字货币不与支付宝、微信构成直接竞争关系,但将改善竞争环境,提供多元化选择

去年10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而微信和支付宝只是钱包,数字人民币则是里面装的钱。微信、支付宝和数字人民币并不存在竞争关系。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拥有海量数据。因此,央行数字币的推出有助于中国的反垄断行动,也有助于政府控制大数据。汇丰银行(HSBC)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数字人民币的易用性可能堪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而它的安全功能可能更高。”汇丰银行还表示,预计这种数字货币将在中国激增。汇丰指出,此举背后可能有一系列动机,其中之一是中国央行希望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获得支付渠道和消费数据的控制权。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钱包目前仍在测试阶段,可以与美团、京东、滴滴和哔哩哔哩等十几个流行应用捆绑,但显然不能与微信或支付宝绑定。这意味着所有参与的银行都不能在数字钱包和两个已建立的支付平台之间转移数字人民币。“中国央行不希望看到资金通过第三方支付系统转移,”一位银行家表示,理由是需要“信息隔离”。普华永道中国全球TMT负责人Wilson Chow表示,数字人民币将对消费的“最后一英里”进行数字化,使银行和商家能够获取数据,了解消费模式。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创始联合主任宋思齐认为,国内支付宝、微信支付形成双寡头格局,在移动支付方面占据95%的市场份额,而央行数字货币将改善竞争环境,提供多元化选择,同时更加可靠。除传统支付功能外,他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是一种可编程货币,不仅可以添加任何功能,还可直接把资金转给最需要的群体以更有效的方式刺激经济。

数字人民币的大规模采用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Wilson Chow预计,数字人民币将在未来几年内占据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约10%的份额,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并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表示,国内采用数字人民币结算将先于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许多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国寻求最终打破美元结算体系的主导地位,这将提升人民币的全球地位。“目前人民币数字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其国内使用,”李波表示。


政策分析师点评


1. 虽然数字人民币和微信、支付宝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但它可能将重塑未来移动支付领域的格局。然而,未来数字人民币钱包可能将成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强劲竞争对手。金融科技是未来全球金融竞争的制高点。比起第三方支付系统,央行数字人民币具有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增强主权货币的国际竞争力、节约纸币和硬币低效且昂贵的存储成本、降低系统性风险等优势。

2. 央行数字货币将助力国家互联网反垄断行动,刺激行业创新,为企业、科技公司和贸易提供大量新机会。在未来,数字人民币跨境交易可以绕过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国际支付系统SWIFT,使企业和政府更容易规避美国的金融制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DCEP可以帮助人民币适度国际化,但它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挑战美元。目前,国内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降低了人民币对国际交易的吸引力。(相关信息来源于路透社、AXIOS、南华早报等国内外网站)

涉及行业

移动支付行业、区块链行业、金融科技行业、消费行业、加密数据、网络信息安全行业、贸易行业等


涉及企业

宏观影响(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