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造就低熵凹地:从熵增定律解读区块链

宇宙第一绝望定律——熵增定律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变得便捷、迅速,但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铺天盖地的消息涌来,你是否会感到混乱和焦虑?这种现象可以用宇宙第一绝望定律——“熵增定律”来解释。

熵,最早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是指系统中的无效能量,用以度量一个系统的“内在混乱程度”。

熵增,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是向着无规律,无序和混乱发展。

熵增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做功,混乱的能量(熵),会导致混乱度不断增大。熵只能增加或者不变,不会主动减小,最终达到熵值最大,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越来越大的信息熵

当前,人类已经从GB、TB、PB、EB时代,迈入ZB时代。全球数据量从2016年的18ZB增长至2020年的47ZB,五年增长约2.6倍。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约是200PB, 2020年当年的数据量约是其24.6万倍。联合国贸发会统计显示,全球互联网协议(IP)流量从1992年的约100GB/天暴增至2017年的45000GB/秒,预计2022年有望达到150700GB/秒,数据爆炸时代已然到来。

数据爆炸带来的就是信息爆炸,人类的注意力被无穷无尽的信息切割得七零八碎,面临着信息爆炸带来的焦虑和困扰。

为了理解信息的加速积累和信息指数增长的过程和后果,需要引入“信息熵”的概念。

信息熵,由香农于1948年提出,故又称“香农熵”。根据香农的信息理论,信息熵是接受的每条信息中包含的信息的平均量。这里的熵属于不确定性的度量,因此越随机的信源,其熵越大。伴随着信息熵越来越大,整个信息时代只会处于更加无序的状态。


区块链造就低熵凹地:从熵增定律解读区块链

区块链造就低熵积极模式

在互联网的深度渗透下,每个人都处于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交织中,当前传统经济的很多形态都在转化成数字经济。如何能够使这个转化具有真实可信的基础,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区块链应运而生。区块链是人类经济活动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扩展之后,减少相互信任和相互证明成本的唯一出路。

工信部信息中心《2018年中国区块链产业白皮书》给出区块链的定义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经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我们可以理解为区块链是可以向第三方证明的可信信息范式,目的是为了计算过程真实可信,支持上层应用实现业务逻辑的自证清白,为世界带来计算的信任。信任,是当前信息传递中稀缺的因子,是构建数字镜像世界的必要元素,是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转化的基石


区块链造就低熵凹地:从熵增定律解读区块链

区块链可实现多节点间的协同计算和数据隐私保护。全球有79多亿人口,可以理解为有79亿个节点,区块链保证这些节点中的数据传输能够真实有效,并设置不同数据的隐私保护,最大程度上保护数据的隐私性。

区块链可以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从数据的诞生、使用的全环节,都可以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存储的方式记录上链,并在各节点进行备份,保障数据流转时的安全,为数据的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区块链可以保障数据使用过程中的可追溯性。特别是在农业、医疗、生态领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对数据进行全程的追溯,数据申请、授权、计算结果全过程链上进行记录与存储,基于链上数据的记录与认证,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按照唯一标识对链上相关数据进行关联,构建数据的可追溯性。

区块链信息系统,因为包含“共识机制”,包含时间、主体、内容在内的全息记录,减少信息传递、共享和交易的成本,有利于形成持续性“熵值减少”机制,造就低熵积极模式。

区块链还可以因其共识机制起到制度化作用,推动数据治理,作为联结物质经济活动和信息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促进人类社会向“算法社会”的迅速过渡。

写在最后

虽然区块链在造就低熵积极模式方面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但是伴随着区块链的日益广泛的应用,如何实现持续性的“熵值减少”状态,推动人类社会向“算法社会”的有序过渡,是区块链技术发展必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