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通院牵头3项区块链国际标准在ITU成功立项


中国信通院牵头3项区块链国际标准在ITU成功立项


国际电信联盟第十六研究组(简称ITU-T SG16)于2021年4月19-30日召开全体会议,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巴西、西班牙、俄罗斯、瑞士、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为期两周的在线会议。本次会议讨论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医疗健康、多媒体等多个领域的标准化议题。


会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牵头的3项区块链国际标准立项建议获得通过。包括:


1️⃣ ITU-T F.DLT-FAM - Function assessment methods for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 platforms(DLT平台功能测评方法)

2️⃣ ITU-T H.DLT-PAM -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 platforms(DLT平台性能测评方法)

3️⃣ ITU-T H.DLT-TFI -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DLT Interoperability(DLT互操作技术框架)




中国信通院牵头3项区块链国际标准在ITU成功立项


区块链作为新型信息技术,不同系统平台在产品化程度、安全性、扩展性、性能等方面表现各异,区块链系统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行业存在区块链技术被怕用、乱用、错用等问题。为此,需强化区块链产品的测评工作,提升区块链相关系统的功能完备性与成熟度。


目前,ITU和IEEE均已发布区块链测评相关标准。ITU-T于2020年8月发布了首批区块链国际标准,其中ITU-T F.751.1“Assessment criteria for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platforms(分布式账本技术平台的评测准则)”和ITU-T F.751.0 “Requirements for distributed ledger systems(分布式账本系统要求)”两项已发布标准对分布式账本的测评准则和系统要求进行了规范。测评准则包括核心技术、应用支撑、操作运维、性能测评、基础设施和经济模型六大部分。


WEF于2020年10月发布的“An overview of blockchain technical standards”报告指出,当前尚缺乏关于DLT测评方法的标准,这给行业造成了很大困扰,导致从业者不知道该如何去衡量DLT平台是否满足相关功能与性能要求。目前,关于区块链功能与性能测试方法及测试流程的标准尚处于空白阶段。


为此,中国信通院牵头,在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下,提出2项区块链测评标准立项,中国信通院和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专家共同担任编辑人。以上2项标准对区块链的功能与性能测评方法进行规范,作为ITU-T F.751系列标准的延续,从测试方法角度进一步规范区块链系统的测评实践。




中国信通院牵头3项区块链国际标准在ITU成功立项


随着区块链在各行各业应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不同链系统之间互操作难、上层应用与底层链对接切换难、链上链下可信交互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块链的应用范围,阻碍了区块链的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区块链互操作逐渐成为行业焦点。


区块链当前面临的互操作三难问题,本质上是技术先行、标准滞后的结果。回顾互联网,当前繁荣的互联网在上世纪70年代也面临碎片化、孤岛化的问题,随后出现了一系列以TPC/IP为代表的标准规范,标准引导技术,技术适应标准,最终打破了网络“孤岛”,实现了跨地域、跨行业、跨层级的互联互通。因此,解决互操作难题还是要回到标准上来,以标准促共识。


为此,中国信通院联合分布科技、趣链科技等在本次会议上推出了“DLT互操作技术框架”标准,经过与巴西、西班牙、美国等国际专家的深入研讨,最终成功立项。本标准聚焦于DLT互操作性技术框架,拟将DLT互操作分为链间互操作、应用层互操作和链上链下互操作等三个方向推进互操作标准化工作。


上述3项标准提案,是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1和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Trusted Blockchain Initiatives)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区块链行业的共识,是我国区块链标准化工作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



中国信通院牵头3项区块链国际标准在ITU成功立项


本文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更多热点资讯请关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湖北分联盟(AII-Hub)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