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似乎打破了金融世界的平衡。比特币已经从无政府主义者的追求变成了万亿美元的资产类别,而且许多基金经理坚持认为,比特币可被纳入任何平衡的投资组合。
但是,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的报道指出,技术和金融之间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问题,恰恰可能是最富革命性的问题,而这就是政府数字货币的创建,其主要目的是允许人们绕开传统的贷方,而直接将钱存入中央银行。
政府数字货币
该杂志报道称,政府数字货币代表着货币的新形式。该货币承诺将使金融以更好的形式运作,但它还承诺会将权力从个人转移至国家、改变地缘政治结构以及资本的具体分配。
在大约10年之前,在雷曼兄弟破产的情况下,美联储前任主席保罗·沃尔克抱怨称,对银行而言,最后一个有用的技术创新就是自动柜员机。自危机爆发以来,银行业提高了内部标准,并对其系统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行业领导者试探性地建立了一个“去中心化的金融世界”,比特币正是其中最受欢迎的部分,此外,这个世界中还包含许多有别于传统金融的代码、数据库及渠道。
与此同时,金融平台公司目前拥有超过30亿客户使用电子钱包和支付应用程序。除了pay pal之外,还有其他的专业应用程序,例如蚂蚁金服、Grab、Mercado Pago及Visa等大型公司。
政府或中央银行的数字货币代表着接下来会迈出的一步,但是却却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将把权力集中在国家手里,而不是通过网络进行分散,实际上,这背后的想法非常简单:客户无需通过在其他银行开设账户,而可以通过类似于支付宝或Venmo等类型的应用程序,直接在中央银行开设账户,而无需写支票,或是在线支付并使用中央银行的工具。
各大中央银行的转变似乎遥不可及,但事实是不可能实现。占全球GDP大部分的50多个货币当局正在探索数字货币。另一方面,巴哈马央行已经发行了数字货币,而中国也已经向超过50万人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的测试项目,欧盟希望在2025年之前创建数字欧元,而英国也组建了类似项目的工作组。此外,作为全球的金融大国,美国也致力于创建数字美元。
中国向超过50万人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的试点项目
目标与动机
各国政府与中央银行打造数字货币的动机之一就是担心失去控制权。目前,如果支付、存款和贷款都从银行转移至由私营部门运营的数字世界,那么,中央银行就将因货币政策的放松而失去这些支付系统。这样一来,中央银行将难以管理经济周期或在危机时期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此外,无人监督的私人网络也可能会成为欺诈和侵犯隐私的空间。
另一个动机则是渴望建立一个更好的金融体系,在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为货币提供可靠的价值存储、稳定的账户单位和有效的支付方式。如今的货币都具有不同的标识,一旦银行倒闭,那么存款人就可能会遭受损失。 。
因此,在比特币尚未被广泛接受并且信用卡成本高昂的情况下,政府发行的电子货币将会取得显著的成果,因为它们得到了国家的保障,并采用了廉价的中心支付方式。
政府发行的数字货币可以减少全球金融业的运营支出,而这项金额每年可达350美元/人,此外,它还为近17亿缺乏银行账户的人提供了金融渠道。另一方面,政府发行的数字货币还可以扩展政府工具包,例如允许公民完成即时付款,并将利率水平降低至零点以下。
该杂志指出,不受限制的政府数字货币可能会迅速成为金融界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人们难以脱离网络影响的情况下。这些货币可能会破坏银行的稳定,因为如果大多数人与公司将他们的钱存放在中央银行内,那么贷款人就必须寻找其他的来源融资以支持其贷款。
如果零售银行无法为其业务融资,那么就必须由另一方来放贷,而这将增加官僚机构影响信贷分配的可能性,并且在爆发危机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储户的数字化争夺也可能会导致他们争相提取银行存款。
在推出后,政府数字货币将被国家用来监管其公民,并用来实施制裁,例如对不良行为立即予以电子罚款,还可以通过提供跨境支付和美元交易的渠道来改变地缘政治,取代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这正是美国影响力的支柱。
美元的支配地位部分取决于美国开放的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在这个方面,中国无法与之抗衡。但是,它也依赖于过时的支付系统、计费协议等。另一方面,较小的国家可能会担心人们将依赖外国的数字货币而不是使用本国货币,从而可能导致国内经济状况的不稳定。
金融平台公司目前拥有超过30亿使用电子钱包和支付应用程序的客户
该杂志指出,这些广阔的机遇和风险带来了难以应对的挑战。中国可以通过限制数字人民币的规模和限制私营支付平台的方式来控制这些风险,而其他的国家和社会也应通过限制数字货币账户等方式来谨慎行事。
该杂志还强调,各国政府与金融公司需要为金融业的长期转变作好准备,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像转向货币或卡支付的过程一样,这将推动隐私法的加强、改革中央银行的管理方法,并准备应对零售银行更为边缘化的作用。
实际上,政府数字货币是金融领域的下一项重大试验,其重要性有望远远超过自动柜员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