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着手研发到目前全国多地试点测试,数字人民币(e-CNY)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与形形色色的虚拟货币相比,数字人民币有哪些不一样的特点?我国移动支付高度发达,为什么还需要发行数字人民币?如何进一步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
尽管目前全球以比特币、天秤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约有八千种,但数字人民币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化的人民币现金,作为法定货币的一种形式,将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以国家信用背书,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而虚拟货币本质上是虚拟商品,作为一种投机资产,价格波动大,由私人部门运营,不是也不会成为货币。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但是,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非银行支付工具,在满足用户支付需求、培养移动支付习惯的同时,产生了无序扩张和垄断、用户隐私保护不力等问题。长期以来因竞争而形成的支付壁垒和市场分割,也亟待打破。而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在具备接收条件下,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得拒绝使用。因此,数字人民币具有通用性,能够跨越支付鸿沟,而微信、支付宝之间不能相互转账。
基于此,与虚拟货币和非银行支付工具相比,数字人民币三个突出的特点是:法偿性、强制性、通用性。应及时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数字人民币的法律地位,为其正式发行和流通提供法律保障。
从应用层面看,应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共赢的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让数字人民币无处不在、触手可及,使全国广大用户方便用、喜欢用,进一步强化数字人民币法偿性、强制性和通用性。
具体而言,建议从四个方面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
第一,鼓励多主体参与。在数字人民币研发测试过程,商业银行、电信运营商、科技公司、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已经积极参与其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各方的特点和优势。在双层运营架构下,商业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参与的商业银行已从最初到四家大型银行扩大到六家大型银行及两家民营银行。下一步,可以将更多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加入到运营机构之列。
第二,实现多场景覆盖。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同时支持线下线上场景,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我国移动支付方式较多,用户往往“用脚投票”。而应用场景全面覆盖,有助于数字人民币顺利推广。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场景拓展,在线上通过推送子钱包嵌入更多应用场景,在线下加快对商户拓展和原有机具改造,努力实现小额、零售支付的全场景覆盖。
第三,拓展多功能应用。支付是数字人民币主要功能之一。在支付功能的实现上,目前已有扫码、“碰一碰”、离线支付等多种方式。平时,还应支持数字人民币对银行账户及非银行支付账户的充值、提现等。此外,应通过商业银行柜台、ATM等渠道,实现数字人民币与人民币现金的双向兑换等功能。实现与现金的双向兑换,充分体现数字人民币法定货币的特性,更符合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
第四,开发多形态钱包。目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从四个方面设计数字人民币钱包矩阵,包括:实名钱包与匿名钱包,个人钱包与对公钱包,硬件钱包与软件钱包,母钱包与子钱包。这其中,要特别注意软件载体和硬件载体的结合,如在IC卡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中嵌入数字人民币钱包芯片,更方便用户使用。“软硬兼施”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将更好满足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类人群需求。
目前,数字人民币正在全国“10+1”地区和场景进行测试。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应集中力量,重点保障数字人民币在北京冬奥会场景的测试与应用。在北京冬奥会之后,建议将试点扩大到全国更多城市,通过广泛测试和深度应用,进一步检验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