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区块链:搭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可信桥梁


观点 | 区块链:搭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可信桥梁


观点 | 区块链:搭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可信桥梁

中国银行软件中心副总经理 王丽静

当前,新一轮科技变革加速演进,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创新技术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金融业与区块链技术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已成为近年来最为活跃的应用领域和推动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银行2015年即启动区块链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现已完成基础技术平台建设及多个创新应用实践,为构建新一代高效、可信、共享的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基础研究,夯实底层技术根基

区块链具有防篡改、透明度高、可靠性强、易于审计、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等优势。中国银行积极开展研究,为搭建新一代金融科技基础设施提供底层技术能力支撑。

1.强化技术平台建设

中国银行于2017年自主研发了“中银区块链互联平台”,面向全行提供区块链应用服务。有效提高了应用研发效率,实现了标准、通用的共享服务能力。

平台通过统一管理底层技术框架、统一定制管理业务模块、统一开发标准接口,提供灵活对接业务应用能力、一站完成业务场景解决方案能力和快速开发部署能力,已成功应用于数据共享、公益扶贫、贸易融资等领域。

2.参与规范标准制定

中国银行积极参与监管部门组织的多项规范和标准编制。其中我国金融业首个区块链标准《金融分布式账本安全规范》已于2020年2月正式发布,正在参与我国牵头的首个金融区块链国际标准《ITU-T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应用指南》的制定,助力我国在国际规则设定中发挥作用。

3.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银行高度重视区块链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针对重点技术研究和项目应用开展专题式专利挖掘,截至2020年底,累计申请公开相关专利近两百件。

中国银行区块链研究能力得到监管及同业认可,“中国银行区块链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国银行区块链技术应用创新案例”等项目和课题分获人民银行科技发展奖、《银行家》杂志中国金融创新奖等奖项。


探索应用融合,助力业务场景创新

中国银行结合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区块链应用场景,在促进数据共享、建设可信体系、提升协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均取得成效。

1.探索跨境支付新模式

跨境支付业务具有机构多、交易信息透明度低、信息不对称、风险高、支付成本高等特点,是区块链典型应用领域之一。

中国银行于2018年投产基于联盟链技术的雄安分行与首尔分行间跨境国际汇款应用,可快速完成客户转账,提高跨境支付及流动性管理效率,实现了跨境交易信息可信共享。2020年,与新加坡金管局合作研究基于新加坡UBIN数字货币网络的跨境支付清结算,探索国际间债券发行、供应链融资、跨境汇款等场景。

2.提升贸易融资协作效率

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涉及银行、企业、物流商、海关、税务等多个参与方,通常面临真实性核验成本高、业务模式繁多、信息共享程度低及风险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参与主体对等的可信贸易融资基础设施,可有效促进各方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贸易核实保障与信息共享效率。

2019年,中国银行在茶贸业务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茶农订单、茶商加工、资金交易等各环节可信记录与溯源,通过对资金流、交易流、物流等交叉验证,降低交易真实性核查难度,并将金融服务拓展至茶贸产业链上众多小微企业。有效提高上下游企业协同效率,降低客户准入及信用评价难度,使贷款发放由“重担保、轻交易”向“重交易、轻担保”模式演进。

中国银行积极参与金融业生态共建,与人民银行、银行业协会、外汇管理局等机构共同开展贸易金融领域区块链应用共建。配合人民银行实施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项目场景规划与平台建设,有效提高贸易融资效率,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3.助力资金监管全流程透明可信

资金监管涉及申请、使用、下发、管理、审计等多个环节,容易出现资金使用不透明、资金监管审计不及时等问题。区块链技术能够打破多个参与方和审批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从根本上实现透明化和穿透式监管,并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控制资金流转和审批,保障资金操作的安全性。

中国银行积极与同业和地方政府合作,深度参与系列政府工程资金监管。在“雄安建设者平台”项目代发薪业务中,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金融、项目管理、政府监控等一体化综合平台,有效支持了雄安新区数字化建设。在“西藏扶贫资金支持保障系统”项目中,基于区块链技术完成资金监管流程再造,构建地方政府、部门、银行、同业、用款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联盟链,实现资金流转记录共识上链,保证了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和精准投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助力债券发行数字化转型

债券发行具有流程长、参与方多、金额大等特点,在传统业务流程中,申购和配售等环节自动化、透明度较低,缺少跨机构间的高效可信交互平台。

2019年,中国银行投产国内同业首个“区块链债券发行系统”,支持发行人、簿记管理人、承销商、直接投资者等多角色全面参与,实现了债券承销、申购、配售、管理等环节的自动化与透明化,为债券发行业务走向公开透明、公正可信奠定了基础。


主动战略前瞻,加快赋能未来发展

实践表明,区块链技术在推动可信数据共享、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具有优势,将为银行业开展跨组织协同、跨领域合作带来无限可能,并对组织形态、服务方式等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当前众多应用仍以基于区块链存证的数据共享模式为主,尚未形成应用范式,暂时未对传统业务产生重大变革。有三方面原因需关注:技术角度,区块链在高性能、高可用、高扩展、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等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用角度,跨领域、跨机构的区块链系统共建方式仍需完善,标准缺失导致的重复建设、数据孤岛问题需要尽早关注;监管角度,如何更好地适配当前集中管理的监管要求,并解决可能出现的数据泄露、隐私侵犯等问题,也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未来,中国银行将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优势运用,助力补齐技术的固有短板,面向未来谋划布局。

1.深耕场景建设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激励机制,可打破数据垄断,推动开放场景生态建设。通过智能合约将业务规则嵌入区块链中,构建跨机构、低成本、可信化的金融生态共治模式,推动银行信用体系、风险体系、服务模式的业务变革以及金融服务重心下沉,开拓更为丰富的场景蓝海。

2.开展技术攻关

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演变,需高度关注其在高性能、高可用、高扩展等架构方面的改进,尤其是跨链技术、分布式数字身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结合物联网、边缘计算、5G等其他新兴技术方向开展协同攻关,弥补技术短板。

3.推动业务标准制定

区块链应用的最终目标是提升业务价值,未来需关注技术标准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加快制定配套业务标准。特别关注区块链在全球的技术发展与业务需求,持续参与区块链国际标准制定,助力我国增加区块链领域的话语权,保持先发优势。

4.强化监管遵循

建立底线思维,充分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内部治理和运维机制强化风险管控。遵循金融科技的强监管要求,协同探索有效的监管方法。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管遵循,推动区块链应用安全有序发展。


结 语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被国家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随着银行业基础设施的重构和国产化的趋势演变,对自主构建安全、高效的区块链基础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银行将深入研究相关技术,积极探索场景创新,以建设跨机构、跨行业的新型信任体系为目标,不断突破,搭建起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可信桥梁,有力承载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及金融业数字化变革。


(栏目编辑: 韩维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