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底层逻辑整理和需解决的问题

根据前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构想》一文中的阐述,央行数字货币系统框架的核心要素为:

一币,两库,三中心


数字人民币底层逻辑整理和需解决的问题

一币:指的是央行数字货币。

两库:指的是数字货币发行库和数字货币银行库。数字货币发行库是人民银行在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上存放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基金的数据库。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库是商业银行存放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在央行数字货币私有云上。

三中心:指的是认证中心、登记中心与大数据发行中心。认证中心是央行对央行数字货币机构及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它是系统安全的基础组件,也是可控匿名设计的重要环节。登记中心是记录央行数字货币及对应用户身份,完成权属登记;记录流水,完成央行数字货币全生命周期登记。大数据分析中心主要进行反洗钱、支付行为分析、监管调控指标分析。

根据数字货币发行总量,央行统一生成数字货币(即生产数字货币基金),存放在央行发行库中;根据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的需求申请,央行将数字货币发送到相应商业银行存放数字货币的数据库,即数字货币从发行库到银行库;用户申请提取数字货币时,数字货币从银行库到流通环节,进入用户客户端的存储介质中(如手机内),即从银行库到用户的数字钱包;在流通环节,数字货币实质是在两个用户各自数字钱包间进行转移来完成支付,此时支付分为在线交易和离线交易。

运营端:双层运营体系

在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营上,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运营机构”的双层运营体系。



数字人民币底层逻辑整理和需解决的问题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运营机构”的双层运营体系,各国现金发行普遍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模式,中央银行是基础货币的供应者和货币流通的调节者,商业银行进行货币投放、流通和回笼,为公众提供现金存取服务。美、英、德和我国等主要央行均是将现钞调运至商业银行,由其向公众兑换。这样既不易引发“金融脱媒”,也不对现有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大的冲击。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储备。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应具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充足的人才储备,由其提供兑换服务可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实现优胜劣汰。

二:降低风险隐患。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治理体系、风控措施等方面经验丰富,能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增强公众持有、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信心。

三:是避免金融脱媒。数字人民币沿用了二元模式下货币发行体系,且不计付利息,避免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

四: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商业银行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可加速资金回流商业银行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其发挥金融中介作用,为货币政策传导提供更直接、高效的渠道。

“双层体系,可以避免央行直接面向C端,也避免对商业银行造成金融脱媒的后果。避免了数字货币体系对于当前金融体系的冲击,也让金融机构有积极性参与到数字货币的试点中来。央行数字货币对银行存款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果采用单层运营体系,将直接导致银行存款的流失,出现“金融脱媒”现象。如果采用单层运营体系,央行要直接面对所有用户,这又回到了计划经济“大一统央行”的时代。并且商业银行和其他支付机构在IT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体系上都趋于成熟,双层运营架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商业机构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双层运营体系也有缺陷,因为面向消费者的商业银行能力有强有弱,在数字货币运营的过程中,也会有质量的优劣之分,就像贷款业务有做的好的有做的差的,这需要央行对于商业银行做好充分的引导和培训。

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超发数字货币”需100%全额缴纳准备金,且不计付利息。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郝毅表示,我国发行数字货币目标是现金M0的替代。现阶段在商业银行兑换现金时,商业银行就需要缴纳100%准备金。数字人民币缴纳100%准备金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超发数字货币;也为了增强公众对数字货币的信任,体现数字货币背后的国家信用。

他认为,不计付利息代表数字人民币仅被看做现金的数字形式,也表明数字人民币具有非盈利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最大化。对现有货币体系,尤其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会挤出商业银行存款,也不会变成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数字人民币不计付利息,但其法币特性将打破交易壁垒,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从理论上,将会对通胀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数字人民币定位于现金,定位于钱包里面的现金,当然不计息。另外准确定位是M0, 随时用于支付消费。发展不计付利息的数字货币,目标是大家把钱花出去,促进消费、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所以这是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字人民币底层逻辑整理和需解决的问题

支付端:双离线、松耦合

在用户终端,央行数字货币主要表现出三大特性:

首先是隐私保护与打击违法犯罪的平衡。对于公众正常经济生活的隐私需要,央行数字货币是要保护的,因此必须实现可控匿名。

其次是双离线支付功能。网银,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在进行交易时需要联网,否则无法进行交易;而央行数字货币的双离线支付功能,即便交易双方处于离线状态,只要两个手机一碰,交换钱包密钥,即可完成转账交易。

最后,主要面向小额零售场景,有金额和时间限制。有助于解决“双花问题”,也有出于保护商业银行,防止“金融脱媒”的考量。

央行数字货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即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脱离传统银行账户实现价值转移,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是一种松耦合的账户体系。所以对用户和企业来说,如果只是日常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小额支付,完全无需跑到商业银行或者商业机构去开户,只要下载一个央行数字钱包App,完成注册就能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进行转账。除了将数字钱包里央行数字货币取出或者向数字钱包里充值之外,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相互转账无需绑定账户。数字货币钱包并不是银行账户。

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它具备几个核心特征

首先,它是去中介的,它不需要任何的商业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来进行支付,人们有了数字钱包就可以点对点地支付,不需要任何第三方。

第二,它理论上在线上线下都可以,就像纸币一样。

第三,它是有限匿名,也就是说这个数字钱包里面的货币可以在钱包之间进行转移,互相可以不认识对方,也没有任何人追踪它的去向。之所以有限,央行是知道的。

第四,之所以人们对于央行的数字货币充满了期待,很多人会认为它会成为数字经济当中很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在支付领域带动其他环节的数字化创新。因为它可编程,可以实现智能化。通过智能合约的手段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支付。


数字人民币底层逻辑整理和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看来,目前数字人民币存在概念误差,以及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商业银行角题

“从架构来讲,商业银行仍然不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者,它只是代理央行发行,央行把数字货币交给它手上,它帮助央行来发行、传播、存取这些数字货币。所以说理论上缴纳所谓的货币发行基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经济学上是不成立的,从我的视角来看,其实应该收取代理发行费用,它既然代理央行做这件事情他要收费,这是符合经济学逻辑的一件事情。
另外,通过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时候,货币供给是不是发生了变化。当央行把数字货币转移到商业银行的账户上的时候,理论上如果要保持现金供给,因为是数字现金、电子现金,商业银行需要用同样数量的纸币兑换这些央行数字货币,这样才不叫额外发行。

二:支付边界

“很多人简单的把央行的数字货币当做电子现金,认为它可能只会取代小额的支付。但事实上从功能上来讲,央行数字货币是去中介的电子支付手段,不依赖于商业银行或者第三方支付,它具备传统电子支付手段的所有优势和特点。事实上可能会带来加速脱媒,导致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巨变。
替代M0的小额支付会增加社会的持币偏好,这一点并不需要过分担忧,这对货币乘数带来的影响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替代了银行的B2B支付,比如说大额的转账,比如PE投资时的投资金额转账,就和带来大量的快速金融脱媒。


三:是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很多人都会对央行数字货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欢欣鼓舞,欢呼雀跃,觉得它越过了传统的SWIFT系统,传统的跨境是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化的支付体系,可是央行数字货币恰恰不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机构,觉得它可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的一个有力竞争者。在国际支付体系当中,央行数字货币的有限匿名,只对发行国央行透明,事实上会带来国际资本的匿名流动。比如说人民币跨境流动的时候,人民银行会知道,其他国家的央行是不知道的。类似的如果美联储发行的数字货币跨境流入了中国,美联储是知道的,中国人民银行是不知道的,所以事实上它不利于各国监控资本流动。

四:智能化

“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新型的电子支付手段,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方法实现智能化的。但是,理论上所有的电子支付都可编程,实现智能化,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电子货币、存款转账以及第三方支付,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他们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没有说只有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现智能化,只不过现在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比较先进,它有很多专利,可能他们觉得终于可以实现所有环节的智能化了。但事实上央行数字货币如果我们保持原有的支付体系的比例的话,它作为M0在支付体系中的比例不会很大。我们的M2的级别大概是GDP的两倍,是200万亿的级别。M0可能只有10万亿的级别,大概也就是5%左右。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即使未来真的在全线流通,但不改变现有的货币架构的时候,它在支付体系中的比例不会很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仍然是商业支付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风控手段,来实现智能支付,也具备足够的商业激励,因为他们是商业化运作的机构。

央行数字货币具备了先进的技术,可以帮助整个经济实现加速数字化的转型,但是它在应用的场景和社会上其他支付手段的定位合作,包括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定位与合作竞争,都需要有更多的顶层设计,不能简单地盲目推进。现在各城市的试点还是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期待数字人民币更多的改进和落地实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