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积极财政政策坚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月2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徐洪才介绍去年财政政策执行情况。
坚守“三包”底线
2021年财政收支情况符合预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5万亿元,比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增长10.7%,比2019年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17.27万亿元,增长11.9%;非税收入2.98万亿元,增长4.2%。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持续稳定复苏和物价上涨。2021年,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财政支出方面,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3万亿元,增长0.3%。中央政府支出下降,腾出更多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
从支出结构看,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就业分别增长3.5%、7.2%、3.4%,均高于整体支出增长。
徐洪才介绍,为守住基层“三保”底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行),财政部门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地方财政运行监测机制等方式,确保县级财政资金充足。2021年,用于增加地方财力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1%,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13.2%,贫困老区转移支付增长8.5%,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长11%。总体来看,一年来基层财力不断提高,县级“三包”支出得到有效保障。
让中央财政资金高效下沉到市县基层。2021年中央财政直接资金2.8万亿中,将有1.8万亿分配到市县,体现了增量资金要向基层倾斜的要求。截至12月31日,实际支出2.67万亿元。目前,资金已全部拨付到资金使用单位,安排项目43万余个。
从用途来看,支持居民就业超过510亿元;养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基本民生支出超过1.92万亿元,约占总支出的72%;相关直接受益企业支出累计超过6000亿元,受益市场主体超过166万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支出超过3300亿元;安排投资1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近3000个,累计到位资金超过1.3万亿元,确保了农田水利、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大项目有序开展。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全面乡村振兴平稳过渡,2021年,中央财政相关补助资金将在2016年至2020年连续5年每年增加20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0亿元。资金分配将集中在任务繁重的地区,以巩固扶贫成果。
全年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
2021年,财政部和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精准实施减税降费,突出支持制造业升级、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徐洪才介绍,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的基础上,2021年再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强基础”方面,2021年,中央财政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攻坚”方面,将提供资金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突出重点”方面,政府加强了对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龙头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支持;在“推改革”方面,改革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大幅度精简预算项目,提高间接费用比重,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环境;在“再引导”方面,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外,2021年制造业企业RD费用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允许企业提前半年或前三季度享受优惠。2021年前三季度,企业RD费用加上抵扣兑现的减免税金额约为3300亿元。”徐洪才说。
提高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徐洪才表示,2022年,财政部门要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要求,稳定宏观经济市场,积极出台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力度要适度。
一是总量和结构并重,提高财政政策效率。保持财政支出高水平,加强财力统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用好存量和增量资金,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二是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加大增值税免抵退税力度,完善RD费用扣除政策,促进制造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延续2021年底到期的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措施;继续加大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避免地方因财力不足而减税降费;坚决打击偷税骗税,坚决制止乱收费。
第三,用好地方政府债券,保证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全国人大批准增加地方政府债券3.65万亿元。2022年要优化专项债券使用方向,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保障重点领域建设需求。
第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着力加强财力薄弱地区的财力保障。通过直接拨款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第五,严格控制政府支出,提高财政绩效。加强各类预算支出的编制、审核和管理,实行财政资金全过程绩效评价,促进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衔接,腾出更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第六,合理把握政策力度,增强可持续性。量力而行,量力而行,科学评价和把握财政收支政策。合理安排赤字和债务规模,有效防范风险。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的密切配合。
记者曲摄
(来自:人民日报)
资料来源:财政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