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聪杳无踪迹 比特币悬念无解

  中本聪深藏不露并非出于公心,他有巨大经济利益,还为了个人安全。“窗外冰轮依旧在,玉貌已成长别。”这是对现阶段比特币与中本聪的真实写照。不久,比特币也将“玉貌已成长别”,离奇金融创新的结局大致如此。

  据传,比特币是个叫中本聪的智者发明的,但中本聪是化名,至今无人知晓这是独行侠还是团伙?还有,为什么要取日文名字?是因为东方神秘主义?与悬念侦探小说有关?很多疑问至今仍然无解。

  比特币2008年问世,中本聪2011年在网上抛出若干有关比特币的白皮书,随后神秘消失。之后,各方人士搜寻了10年,仍无法查出其真实身份,甚至完全断了线索。2016年,一个名叫雷格·赖特的澳大利亚人冒了出来,非说自己是中本聪,但很快被认定为冒牌货。

  也有人主张,没必要满世界找中本聪。有个名叫安德烈亚斯·安东诺波罗马斯的比特币业务企业家说:“比特币是信任的中性框架,数十亿人可借此在金融方面自力更生。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不需要任何人的权威,甚至不需要中本聪的权威。”

  自称是中本聪的人在网上发文,描述了由政府发行但没有金银为支撑的货币与比特币之间的差别。确实,通过银行流通的货币存在各种问题,但比特币并没解决相关问题,而且还产生了新问题。比如,比特币价格飞速飙升,泡沫远大于银行信贷。或许,中本聪是菩萨心肠,出于公心,但许多问题是他始料不及的,网上交易比特币费时费电便是一例。还有,比特币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事实上,比特币无需信任的所谓优点也并不存在。比特币若要成为被普遍接受的结算钱币,必定离不开信任,而且需要信任第三方。目前比特币持有者在网上输入和验证密码的时间过长,不方便交易,须有一家机构愿像接收支票一样接受比特币凭证,支付才能快捷便利。美国一些金融家们正在考虑推出比特币金融期货,但只用现金结算,以便交易所避免各种麻烦和风险。

  中本聪的真实身份无从知晓,其言论也可能是他人盗用其名在网上发表的。中本聪何以不愿暴露真实身份?首先,中本聪有很大的利益冲突。据称,到2015年,中本聪所持有的比特币已价值4.48亿美元。按中本聪的设计,总共只能设计2100万个比特币,预计2140年将全部售完,他是否还有其他伏笔仍是悬念。可见,中本聪深藏不露并非出于公心,他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不愿出面回答各种问题,还有个原因:为了个人安全,害怕现代“梁山好汉”上演现代版“智取生辰纲”。

  中本聪隐身之后,认领和支持比特币的大有人在。硅谷反响就比较热烈,不少公司同意接收交易对手用比特币支付。美国一些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已持有大量比特币,其他金融机构也有投身于比特币业务的,播种之后正在等待收获,坚决反对禁止代币发行。瑞士人不甘落后,专门把瑞士的楚格市开辟为虚拟货币中心,延揽世界各地的技术专家和金融专家共图大业,一同推出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楚格市政府也接收以比特币支付。不少离岸避税天堂也热烈欢迎代币发行,马恩岛、开曼群岛、毛里求斯、直布罗陀都为代币发行大开方便之门。

  硅谷、楚格市和离岸避税天堂的创新先生们和女士们笃信,必须破旧立新,为了创新而创新也在所不辞。但硅谷所鼓吹的创新有很大片面性,欧美知识分子2017年已开始质疑硅谷、质疑技术公司。一位名叫阿德里安·陈的作者在《纽约客》发表文章说:“ 搅局 是一个时髦的专有名词,可以用来讴歌技术创新,是将技术创新本身作为目的,很少考虑现有的社会关系。”正是,比特币为偷税漏税提供了便利,瑞士人并不考虑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瑞士银行家们历史上就通过理财业务帮助其客户偷税漏税。或许,正是因为比特币有助于偷税漏税,所以瑞士人才对其情有独钟。

  找不到中本聪,比特币很多问题便无法求证。但即便如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还是告诫投资者,比特币有诸多固有风险。第一,证交会无法集中收集比特币的相关信息,必须从比特币交易场所和使用者处获得相关信息。第二,比特币以编码形式存在,并未交由第三方托管,所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时,难以收缴和查封比特币。第三,比特币并非法定货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有可能限制其使用。第四,比特币波动较大,一日跌幅可达50%。第五,比特币交易平台有可能关闭。日本一家比特币交易平台Mt. Gox就因价值数百万的比特币被盗而不得不申请破产。美国证交会还认为,违法代币发行有各种可疑迹象,包括保证高额回报、卖方主动推销、卖方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合格投资者要求、有欲购从速的压力等等。

  不过,即便中本聪现身,愿意老实交代,很多问题也是他根本没料到的,也就无从交代。比如,2017年代币发行融资的三分之一资金用于新建或改进初设的区块链基础实施。在所有代币发行中,Filecoin代币发行融资最多,一次性融资2.57亿美元。该项目的创新概念是,由计算机主出租其闲置的数据储存空间。

  “窗外冰轮依旧在,玉貌已成长别。”这是对现阶段比特币与中本聪的真实写照。但在不久的将来,比特币也将“玉貌已成长别”,离奇金融创新的结局大致如此。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