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谈币:加密货币资本市场如何迈向成熟之路?

加密市场整体体量的增长仍需成熟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机构入场。数字资产机构服务商认为加密资本市场的成熟之路分为三个阶段:增长和多元、竞争和整合、专业化及行业龙头效应,当前市场处于第一阶段,有向第二阶段发展的趋势。

对于加密货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深入思考。

加密货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整个行业机构化的先行指标,而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非常惊人。从合规的托管方、到交易执行平台、再到衍生品交易所,我们正在见证机构级别的市场基础设施的蓬勃发展。这个基础打得越牢固,加密货币作为另类资产投资标的将更容易被广泛接受。投资机构逐步参与这个市场,是散户参与度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更多基础设施的建立,将进一步吸引和提高散户的市场参与度。借用美联储对此的评价,“全球范围内(对数字货币)的接受度将加速增长”。作为一个年轻的、迅速发展中的资产类别,加密货币已经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正在迅速开辟自己的道路。剩下的疑问是,加密货币发展出的市场结构究竟是会映射传统金融市场的结构,还是将根据其独特的市场需求演化出不同的最终状态。

我们认为,加密资本市场的成熟之路分三个阶段:

增长和多元化:加密资产生态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将在数量上增长,在提供的服务上呈现出多元化,以满足服务于机构和散户的各种需求。

竞争与整合:这些基础设施供应商将互相竞争,加速行业整合。

专业化及行业龙头效应:随着整个市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专业化,行业内少数机构将取代某些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

尽管当前在从托管商、交易平台、交易所等细分领域的竞争都充满了激烈的价格战,我们仍大致处于增长和多元化这一阶段。健康的竞争环境将促使这些基础设施提供商去创造能满足机构和散户诸多需求的服务。一个逐渐明显的趋势是垂直整合。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一大问题是资金流入的滞缓。加密货币市场需要新的资本入场。除了偶尔的价格上涨吸引一下眼球,加密货币市场该如何实现吸引和维持新资金的流入呢?我们认为答案在于通道。既然加密货币的资金流入通常是出于交易目的,那么我们重点关注加密货币交易基础设施的模块构建。

截至2019年末,全球400多家现货交易所的累计全天交易量到达了大约650亿美元[1]。现货交易所的数量暴增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分化,我们称之为“more is less” 现象。现货交易所数量上的增长带来了一些好处,但用户面前太多的选择导致大多数现货交易所的流动性都很分散薄弱。当前的现货交易流动性似乎集中于少数几个头部交易所。

市场基础设施模块一 : 交易执行前(Pre-trade)

在一个健全的交易市场,交易机构通常有办法高效利用其资产负债表。然而,当前数字货币现货市场的交易资金利用率十分低下。在现货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做法是在已有资金沉淀的现金账户里进行交易。这意味着你需要在交易开始前就投入资金。再结合支离破碎的交易流动性,迫使大宗交易倾向于通过场外交易(OTC)而非在交易所场内进行的原因(场外交易通常是交易后结算)。当然,这并非是说类似于聚合交易平台或者券商作为加密货币市场资金入场渠道的探索一定行不通。关键是你得了解自己的交易偏好和侧重,到底是透明的价格发现(直接在交易所交易),是资金利用率(通过场外交易),还是绝对的安全性(直接从冷钱包交易)。

市场基础设施模块二 : 交易执行(Trade execution)

除了中心化撮合的交易所外,场外交易日益成为币币交易和法币交易的主要渠道。由于有更好的流动性渠道,场外交易商是执行大宗交易和交易流动性较差的代币的首选场所。大多数场外交易商都是通过传统的人工对话协商进行双边交易的,那其优势在哪里呢?或许是提供报价或客服时的人际交流。而一些公司,比如Amber,提供人工报价的同时也提供其独家电子报价平台,通过自动化报价提供更直接实时的交易服务。

市场基础设施模块三 : 交易执行后(Post-trade)

交易执行后的基础设施缺乏是当前加密货币市场最大的空白,这几乎是行业共识。正如国际证券服务协会(ISSA)所指出的,在加密货币被市场广泛接受之前,交易执行后的基础设施必须跟上交易前和交易中的建设水平。为了降低市场的信用风险,我们需要更好的交易后基础设施来进行链上清算和结算。

清算

中央对手清算方制度(CCP)是传统市场上交易结束后的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

在加密货币市场,每个交易所充当了客户交易的直接对手方,直接面对客户进行交易清算和交割。尽管行业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中间机构试图解决这一环节的缺失,但真正使用第三方清算的依然不常见。行业仍在等待现货和衍生品的中央清算,以最终消除交易者在资金利用率和保证金上的大量重复浪费。但如果这个行业的未来真的没有中央清算的一席之地,那么第三方非托管的清算服务商是否能为跨平台交易提供清算?或者有没有一种混合方案来解决整个清算流程?

结算(最终结算)

最终结算是一个明确的金融市场概念。关于金融工具的清算和结算存在着多种法律和监管结构[2]。根据国际结算银行(BIS)的说法,最终结算确保了通过支付网络进行的交易,将在某一时间点被完结,那时即使交易参与方破产了或者无法运作了,也不会逆转交易。而这同一概念,在加密货币市场和区块链行业里,同样引人深思。Tim Swanson 认为,“公链在设计原理上就无法保证结算的最终性,因此想建立一个既能抵御中心化监管,又能符合传统法律意义上的最终结算的网络,是自相矛盾的”[3]。我们这里讨论“最终结算”的概念,不是为了在这场哲学辩论里面越陷越深,而是为了突出加密货币其特有的这种风险。撇开这个辩论不谈,我们看到许多平台在作出增加结算确定性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公链的结算风险有天壤之别。

加密货币融资和衍生品:改善风险管理和资产价格发现

融资(即借贷)业务和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丰富了交易员和矿工等市场参与者的风险管理工具库。尚在不久前,矿工们除了变现BTC来支付运营费用外别无选择。而如今,通过Amber等公司的服务,矿工们可以选择以极具竞争力的利率来抵押BTC借贷现金,并可以用各种结构性衍生品来对冲其BTC头寸。我们见证着BTC抵押借贷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已经为市场释放出大量资金。融资借贷业务的发展增强了市场流动性并提高了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对于不管是机构交易者还是散户来说,杠杆交易永续合约和期货也撬动了更大的资本灵活性。这些产品都是加密货币市场所需的延伸。

我们认为,分析当前交易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的构建模块是搭建一个成熟的加密货币市场的根基。作为行业的一份子,我们致力于为客户构建一个强大的加密货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为二级市场的专家,我们的目标是为客户们提供一流的全方位区块链金融服务,包括场外交易、交易执行、资管理财、融资借贷和结构性衍生品。

我是三两谈币,专注量化交易,如果你对数字货币也感兴趣,欢迎一起交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