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席卷投资圈的炒币大潮中,有人赚了大钱,也有人血本无归,被“割了韭菜”,这其中就包括退休在家的张女士。尽管对虚拟币了解不多,却没有阻挡住她投资的热情,在朋友的推荐和游说下,把近两万元积蓄投资虚拟币,原以为会如介绍人所说“三个月回本,赚的钱继续炒”,没想到两年过去,不仅没赚到钱,赔光了本金,目前就连交易平台都进不去了。张女士此时才意识到——可能受骗了。
调查了解到,从2015年开始,炒作虚拟币的热潮席卷投资市场,有些机构和公司借机发行“代币”圈钱,导致很多投资人血本无归。记者搜索裁判文书网发现,涉嫌使用虚拟币进行传销犯罪的案件有一百多起,涉及的“山寨”虚拟币有数十种之多。
跟风“炒币”血本无归
“还没弄清楚是什么东西就跟着投资了,现在赔光了才知道是被骗了。”市民张女士向记者反映,她两年前在朋友的劝说下投资了一种叫“华币”的虚拟币,在投资的时候,她的介绍人刘女士以及介绍人的“上线”张某承诺,三个月就能回本,剩下的盈利可以放在里面炒。原以为这是保本的生意,没想到两年过去了,张女士不仅没有赚到钱,本金全部赔了,现在就连交易平台都关闭了。
“我感觉自己被他们骗了,多次找他们要钱,他们只说向香港的公司反映,到现在也没有给我任何回复。”张女士说。而对于自己投资的华币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投资产品,张女士直摇头,说自己也不懂,都是别人代为操作,她口中的别人,指的是张某夫妇。
“我们把钱都打到张某和秦某夫妻二人的账户上,怎么操作我也不会,当时他们就告诉我肯定能赚钱,我就把钱打过去了,没想到会是这样。”张女士表示,多次找二人要钱均被拒绝。“我投资的钱还算少的,据我了解,有投资十几万元的,还有一位退休的老太太是透支信用卡投资,现在也在找他们。”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介绍人刘女士也是受害者,同样投入了几万元。
拉人投资可获10%提成
跟随张女士来到帮助她炒华币的张某的办公地点。
得知张女士的来意后,秦某表示,张女士的钱她都转给了公司,亏钱的不光张女士,大家都亏了钱,而她自己也亏了一百多万元。秦某办公室一位自称姓钟的女士表示,自己亏了两千多万元,现在账号直接登录不了,“我就放在那里不管了”。钟女士介绍说,她炒华币的时间比较早,一开始赚了不少钱,后来把赚的钱也都投入进去,现在全部赔了,前后共计两千多万元。
“张某当时承诺三个月回本,现在连本钱都赔进去了,你们必须把钱还我。”张女士说,当初如果不是轻信了张某,也不会加入。而秦某则表示,自己也只是其中一个介绍人,同时也是投资者,张女士转过来的钱,她都转到公司的账户上,同时给张女士提供了炒币所需要的账户和密码。“投资有风险,大家都是成年人,没有理由赔钱给她。”
当记者问秦某,介绍别人加入有没有提成时,秦某承认,她在介绍人进来的时候拿到了10%的提成,但只限于她直接介绍的下线,再往下的下线,她并没有拿提成。秦某还表示,现在华币系统已经停了,可以到另一个叫做MT的平台上炒,但是也要再投入资金才能炒。“所有华币的老客户都可以每天释放盈利的2%,这样就可以慢慢把亏掉的钱赚回来。”秦某的这个解决办法并没有获得张女士认可,“还要再投钱,这明显还是骗局”。
在交流无果后,秦某打电话给香港总部的“左总”,对方表示最近没有时间到青岛,等过段时间会过来,但对于能否解决张女士的问题,秦某并没有在电话里提及。
张女士告诉记者,对方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交易群里宣扬“割韭菜”
记者在搜索引擎上查找发现,“华币”是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公司发行的虚拟币,创始人为胡某某,自称是“基甸控股集团”的掌舵人,其集团以“网上交易平台”“高增值植物培植项目”“电讯和芯片开发”等为主业。据了解,所谓的“高增值植物培植”指的是投资蓖麻种植。
在2016年发表在网络上的一篇有关胡某某的采访中,胡某某介绍华币是他们公司发行的虚拟币,进行了加密,同时不会任意增加或者减少币的数量。胡某某还称,“我们会和国际上的上市公司合作,以黄金和金币来对接华币”。除了这一篇采访外,记者在网络上基本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在一篇个人博客上记者看到,“华币”的经营公司为“华之宝数码拓展有限公司”,属于一种虚拟货币,相关资料显示的时间是2015年左右。
除此之外,搜索出的内容还有论坛中网友的评论,不少网友评价“华币就是骗人的”,网友“hjpcxz”发帖称:“从投资到现在没有任何回报,只能进钱,没有出口,没有交易,是假的数字货币,已搁置两年,留下许多受害者。”
记者随后在秦某提到的“铧链”投资微信群里看到,这个群的群主对投资者进行投资指导,每天发布买进价格和卖出价格,并要求投资人听他的指挥。而在有关投资的介绍中有一条赫然写着“割韭菜奖励计划守则”。
记者在群里提问什么是“割韭菜”,群主表示,投资人无论是买进还是卖出必须按照他们的指导价进行交易,不得恶意拉升,否则将受到处罚。张女士试图在群里讨回“公道”,刚问了几句“什么时候能要回钱来”,就被群主踢出了微信群。
■延伸 代币披上“洋外壳” 继续欺骗投资者
记者采访发现,张女士被人拉去炒的虚拟币和比特币等广泛流通的虚拟币不同,属于企业自己发行的“代币”,这种代币本身就存在着巨大投资风险,在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指出,国内通过发行代币形式包括首次代币发行(ICO)进行融资的活动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代币发行融资中使用的代币或“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同时要求,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有关部门将依法严肃查处拒不停止的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以及已完成的代币发行融资项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2018年8月28日,“代币发行融资”被列入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范围,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举报范围-举报互联网金融业务范围一栏,新增“代币发行融资”一项。
一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打击ICO非法融资行为成效显著。一方面,国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发币平台基本被关停、屏蔽,主要虚拟货币价格距最高点普遍跌去70%以上;另一方面,人民币与虚拟货币直接兑换被叫停,ICO炒作的资金主要来源被切断。尽管如此,调查发现,用人民币购买ICO代币依然不算困难。
据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一些ICO项目打着国外基金会的旗号,披上“洋外壳”绕开监管,或换上区块链等“马甲”欺骗投资者,圈钱融资“割韭菜”。在监管趋严后,一些国内原有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看似关停,实则纷纷“出海”,转战境外注册,并继续向境内用户提供交易服务。尽管监管部门对“出海”的交易平台采取了网络屏蔽措施,但通过购买VPN“翻墙”,登录并不困难。
上百起案件的犯罪套路如出一辙,不法分子在国内或国外注册成立空壳公司并设立网站,大肆宣传虚构某种“虚拟货币”的价值,捏造博彩、娱乐、医疗等实体项目,以多至百倍收益的“高额返利”为噱头,鼓励会员以开拓市场、与人共享等“拉人头”的方式赚取回报,不断吸纳会员会费达到敛财目的。大量抱着“发财梦”的群众将存款转入传销组织的同时,传销头目的财富得以迅速积累,他们又将这些资金用于个人享乐、消费,而传销组织底层人员大多血本无归。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