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不能拯救加密领域,但能助其发展

机构玩家正在进入加密生态系统,但他们将如何影响这个行业?他们会促进这一系统的发展还是使它崩溃?

加密领域

当前世界经济的现状促使机构投资者开始寻找其他的投资方式。而越来越多的是,比特币(BTC)正在成为这样的工具。

自8月以来,商业智能公司MicroStrategy已经购入了总价值4.25亿美元的BTC。与此同时,数字资产管理公司灰度投资(Grayscale Investments)在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则筹集了创纪录的资金,共计14亿美元。

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庆祝机构投资者成为加密领域的“救世主”呢?或者相反,他们是否会导致数字资产行业的衰落呢?

安全资产已陷入全球危机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机构盯上加密货币的主要原因。当前,从传统市场的安全资产中获取回报已陷入了全球性的危机。储蓄账户和美国国债等优质债券等低风险工具,近年来的收益率持续走低。而且,由于这些资产的低回报率,通货膨胀就能吞噬掉利润,使得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ROI)成为负数。

此外,像丹麦、瑞士和日本等一些国家则通过负利率的手段刺激了经济。虽然这是对抗通货紧缩的好办法,但是负利率和低利率也使得人们不愿意投资安全资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金融工具是让投资者失望的。相反,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就是低风险投资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可观回报的阶段。

这将推动人们对加密货币兴趣的发展,直到全球经济发展到传统资产重新表现良好的阶段。与一般市场相比,数字资产行业的发展速度要快得多,而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由于围绕市场的监管审查有限,加密项目的心态也会不同。另外,目前的技术水平也允许并鼓励该领域的企业进行创新。

因此,加密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行业,也有为投资者带来优良回报的历史。此外,即使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比特币的波动性也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一种资产的波动性越小,投资者的风险也就越低。

一方面,上述情况使得加密资产对个人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而另一方面,目前的数字资产市场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满足其投资回报率预期的方式。他们玩得很大,而且他们研究比特币的原因也非常充分。

加密领域

近期机构型大涨对加密货币的影响

从事加密行业的人往往认为,机构投资者将是下一次比特币繁荣的主要促进者。然而,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当然,相反的情况,也就是机构将以鲸吞式的投资腐蚀整个加密市场,同样也不正确。

机构投资者并不会“摧毁 ”加密市场,也不会将比特币“送上月球”,而是能够帮助加密市场走向成熟,使其更具效率。例如,当BTC价格过低时,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低效将其推高,而当数字资产价格过高时,他们又会将其拉低。

由于机构投资者都是老道的投资者,有着丰富的货币市场经验,因此他们便会按照上述做法来控制风险,并实现收益最大化。这样就可以抑制波动,增加市场流动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的采用率和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对BTC价格长期走势的影响,是比机构投资者的影响更大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一个更加成熟的市场也意味着加密投资的潜在收益也会相应减少。但这并不会导致数字资产行业的衰落。相反,这是所有新市场在进入大规模采用阶段时自然发展的标志,这将促使加密货币行业更加成熟稳定、而且波动性也会更小。

像MicroStrategy最近所做的,在加密领域采取强势仓位,会为其他把加密货币视为严肃资产类别的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买入信号。而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MicroStrategy是一家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其在比特币上的行动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因此,它对股东的金融义务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收购大量的BTC,MicroStrategy坚信此举并不会对其股价和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不利影响。

即使一家私人企业——无论规模多大——在加密领域采取了MicroStrategy那样的立场,它也不会像MicroStrategy那样成为重大新闻。

加密领域

有了机构投资者,加密领域有望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2017年时,加密市场上还没有多少机构投资者。那时,处于FOMO,炒作和欺诈以及更多的网络威胁,投机便成为了推动1CO热潮和极端牛市的主要力量。

如今,随着有效监管在多个司法管辖区的进行,以及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效率的推动,加密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成熟。较少的风险和良好的回报,使得比特币成为机构的另类投资。而现在,他们也在大量涌入这一行业。

原文作者:KONSTANTIN ANISSIMOV

原文链接: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institutional-investors-won-t-save-crypto-but-they-will-help-it-grow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